English

物理学家与上帝——读《上帝与新物理学》

1998-01-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读焰 我有话说

物理学家与上帝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一首经常被引用的诗:自然及其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要有牛顿,于是一切顿成光明。这是亚历山大·蒲柏为牛顿写的墓志铭。在许多物理学家看来,物理学是一种寻找宇宙终极规律的学说,是一种给上帝把脉的学说。爱因斯坦说:“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我对诸种现象并不感兴趣,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当然,物理学家对上帝的态度与神学家不同。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泡利的。泡利在物理学界一向以挑剔闻名,他目光敏锐,一眼就能发现新理论中的症结,很少有人没有遭到过泡利的嘲讽。如果泡利对一个新理论说:这居然没有什么错,那就是很大的赞许了。泡利死后去见上帝,请求上帝透露他的宇宙设计方案,听完上帝的述说,泡利就说:这居然没有什么错。(《可怕的对称》,42页)对于伟大的真正理解不在于对它顶礼膜拜,而在于与它对话。

在一般人看来,科学家是一些在实验室里爬来爬去的人,除了公式数据什么都不关心。这样的科学专家当然存在,而且为数众多。杭之在《一苇集》中说到的技术专家,马尔库塞说的《单面人》指的就是他们。但是,大师级的物理学家则不同。本世纪的大物理学家差不多都是哲学家,这固然是因为现代物理学已经深入到物质的本性、宇宙的由来等从前的哲学或者神学领域,也是由于这些大师级物理学家本身就与专业机器人意趣大异,他们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注视着生命本体,关注着人类的生存、幸福和未来。甚至,他们的物理学研究也是这些关注的体现。他们所谈的上帝并不仅仅象征着自然的终极真理,也隐喻着人类的归宿。物理学只需要工具理性,但物理学家则不乏价值理性。

伽利略曾说:“圣经告诉我们如何上天堂,而不是天堂如何运行。”由此伽利略开辟了近代科学的思想源头,他不再理会物体为何下落,开始研究物体如何下落,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明确分开。给伽利略平反的教皇保罗二世说:“圣经并不想告诉我们天堂是怎样造成的,而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如何上天堂。”(《心灵》1986年1月号)他的意思是说,只有工具理性的科学并不能保证人类获得幸福,幸福属于精神领域,仍应由宗教掌管。现代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说:“与宗教相比,科学能为人指出一条更为明确的通向上帝的道路。”(《上帝与新物理学·前言》)他的意思或许是,如果没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并不能给出一个好的答案。如爱因斯坦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对于人类的生存意义、人类的幸福,大师级物理学家与宗教家有同样的追求。

(说到此处,想起中国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很多人认为学习要专一,要从一而终,恨不得三岁时就把孩子的专业定下来,让他只学这一门,哪怕他在其他方面是白痴。所以我们在高中时就把孩子分成文理科,一心想让孩子成为专业机器人。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单面人,而不可能造就大师。如果中国下一个世纪能有大师级物理学家出现,那绝不是这种教育的成功,而是反抗这种教育的成功。这是题外话。)

“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物理学已远远超越了无生命物质的领域,深入到物质世界的各个层次。精神问题看似离物理学很远,但是,“一直走在各种学科之前的物理学现在正对精神问题越来越倾向于肯定;而生命科学则走在上一个世纪物理学的路上,现在正试图完全取消精神。”(《上帝与新物理学》,9页)由于量子力学,主客体之间的界限不再截然分明,甚至许多物理学家相信,不存在独立于观察者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世界是我们观察到的世界。而物理学规律也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我们对我们观察到的世界的一些描述方式。当然,把量子论简单地理解为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则纯粹是一种误解。

保罗·戴维斯这部《上帝与新物理学》讲述的就是一个物理学家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对于从前由哲学和神学讨论的问题的看法。保罗·戴维斯讨论了科学与宗教、宇宙的起源与终结、精神、灵魂、自我、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和物理学家心中的自然等问题。这些问题由哲学家讨论,必然充满许多空玄的概念,诸如在与不在之类。由物理学家处理,则处处以物理学理论为根基。令文科人士别开生面,令理科人士感到亲切。

物理学家与上帝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一首经常被引用的诗:自然及其法则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要有牛顿,于是一切顿成光明。这是亚历山大·蒲柏为牛顿写的墓志铭。在许多物理学家看来,物理学是一种寻找宇宙终极规律的学说,是一种给上帝把脉的学说。爱因斯坦说:“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我对诸种现象并不感兴趣,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当然,物理学家对上帝的态度与神学家不同。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泡利的。泡利在物理学界一向以挑剔闻名,他目光敏锐,一眼就能发现新理论中的症结,很少有人没有遭到过泡利的嘲讽。如果泡利对一个新理论说:这居然没有什么错,那就是很大的赞许了。泡利死后去见上帝,请求上帝透露他的宇宙设计方案,听完上帝的述说,泡利就说:这居然没有什么错。(《可怕的对称》,42页)对于伟大的真正理解不在于对它顶礼膜拜,而在于与它对话。

在一般人看来,科学家是一些在实验室里爬来爬去的人,除了公式数据什么都不关心。这样的科学专家当然存在,而且为数众多。杭之在《一苇集》中说到的技术专家,马尔库塞说的《单面人》指的就是他们。但是,大师级的物理学家则不同。本世纪的大物理学家差不多都是哲学家,这固然是因为现代物理学已经深入到物质的本性、宇宙的由来等从前的哲学或者神学领域,也是由于这些大师级物理学家本身就与专业机器人意趣大异,他们在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也注视着生命本体,关注着人类的生存、幸福和未来。甚至,他们的物理学研究也是这些关注的体现。他们所谈的上帝并不仅仅象征着自然的终极真理,也隐喻着人类的归宿。物理学只需要工具理性,但物理学家则不乏价值理性。

伽利略曾说:“圣经告诉我们如何上天堂,而不是天堂如何运行。”由此伽利略开辟了近代科学的思想源头,他不再理会物体为何下落,开始研究物体如何下落,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明确分开。给伽利略平反的教皇保罗二世说:“圣经并不想告诉我们天堂是怎样造成的,而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如何上天堂。”(《心灵》1986年1月号)他的意思是说,只有工具理性的科学并不能保证人类获得幸福,幸福属于精神领域,仍应由宗教掌管。现代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说:“与宗教相比,科学能为人指出一条更为明确的通向上帝的道路。”(《上帝与新物理学·前言》)他的意思或许是,如果没有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并不能给出一个好的答案。如爱因斯坦说:“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对于人类的生存意义、人类的幸福,大师级物理学家与宗教家有同样的追求。

(说到此处,想起中国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很多人认为学习要专一,要从一而终,恨不得三岁时就把孩子的专业定下来,让他只学这一门,哪怕他在其他方面是白痴。所以我们在高中时就把孩子分成文理科,一心想让孩子成为专业机器人。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单面人,而不可能造就大师。如果中国下一个世纪能有大师级物理学家出现,那绝不是这种教育的成功,而是反抗这种教育的成功。这是题外话。)

“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物理学已远远超越了无生命物质的领域,深入到物质世界的各个层次。精神问题看似离物理学很远,但是,“一直走在各种学科之前的物理学现在正对精神问题越来越倾向于肯定;而生命科学则走在上一个世纪物理学的路上,现在正试图完全取消精神。”(《上帝与新物理学》,9页)由于量子力学,主客体之间的界限不再截然分明,甚至许多物理学家相信,不存在独立于观察者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世界是我们观察到的世界。而物理学规律也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我们对我们观察到的世界的一些描述方式。当然,把量子论简单地理解为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则纯粹是一种误解。

保罗·戴维斯这部《上帝与新物理学》讲述的就是一个物理学家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对于从前由哲学和神学讨论的问题的看法。保罗·戴维斯讨论了科学与宗教、宇宙的起源与终结、精神、灵魂、自我、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和物理学家心中的自然等问题。这些问题由哲学家讨论,必然充满许多空玄的概念,诸如在与不在之类。由物理学家处理,则处处以物理学理论为根基。令文科人士别开生面,令理科人士感到亲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